仓储配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物流知识 > 信息正文

现代物流学的主要观点

发布时间:2024-11-22 14:49:42

1.商物分离

商物分离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社会进步使流通从生产中分化出来之后,并没有结束分化和分工的深入和继续。现代大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向一切经济领域延伸的。这种分化和分工的深入也表现在流通领域,比专业化流通这种分工形式更重要的分工是流通职能的细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通过程中上述两种不同形式出现了更明显的分离,从不同形式逐渐变成了两个有一定独立运动能力的不同运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商物分离”。“商”指“商流”,即商业性交易,实际是商品价值运动,是商品所有权的转让,流动的是“商品所有权证书”,是通过货币实现的;“物”指“物流”,即马克思讲的“实际流通”,是商品实体的流通。

商流和物流也有其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在流通这一统一体中,商流明显偏重于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权力关系,因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物流明显偏重于工具、装备、设施及技术,因而属于生产力范畴。所以,商物分离实际是流通总体中的专业分工、职能分工,是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大生产式的社会再生产的产物。

2.“黑大陆”说和物流冰山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未知的区域。

3.第三利润源说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燃料的掠夺或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消耗、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一利润源”。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习惯称之为“第二利润源”。

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二利润源”。第三利润源的理论最初认识是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有本身目标和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判断;第二,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赢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第三利润源理论反映了日本人对物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们与欧洲人、美国人的差异。一般而言,美国人对物流的主体认识可以概括为“服务中心”型,,而欧洲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成本中心”型。显然,“服务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认识与“利润中心”的差异很大。“服务中心”和“成本中心”主张的是总体效益或间接效益,而“第三利润源”的“利润中心”的主张,是指直接效益。但是如果广义理解“第三利润源”,把它不仅看成直接谋利手段,而特别强调它的战略意义,强调它是在经济领域中潜力将尽的情况下的新发现,那么它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成为引领经济升级的一个新突破点。

4.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在物流领域中,这种问题尤其严重。

例如,在包装问题上,在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皆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不变,那么包装成本越节约,销售利润收益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人流通之后,如果节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造成大量损失,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损失为代价的。我国流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背反的实证。

相关文章